談「腦神經衰弱」 - 衛教園地
1.「神經衰弱」並非真正的診斷名詞,它只是一般中西醫用來溝通流傳的名詞,俗稱「腎虧」或「敗腎」,它的病因夾雜了先天體質(腦細胞功能脆弱) 與後天如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為了強調心理因素在此病發生上的重要性,就將它命名為「精神官能症」。
2.「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不同於「精神病」(俗稱發瘋),前者主要以過度焦慮、憂鬱、畏懼,及強迫性症狀為主,外表看來與常人無異,但主觀上卻認為自己病得很重,會自行求醫治療;而「精神病」則為現實判斷能力之障礙,其外表、語言、思考與情緒表達常呈現混亂,而讓週遭人感到不可思議或無法了解,但自己卻不為有病,故需旁人協助送往醫療。
3.「精神官能症」包括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疾病:焦慮症(以緊張和不安的情緒為特徵)、歇斯底里症(以代償性的身體與精神症狀來取代心理衝突為其特點)、憂鬱症(以心情地低落鬱悶為主)、畏懼症(以不尋常的害怕為主)、強迫症(臨床特點為不可抗拒的荒謬思考和行為)、慮病症(以執著定有身體疾病為病狀)、精神生理反應(長期壓力所致身體功能失調)….等。
4.「精神官能症」的核心症狀是莫名其妙、無緣無故的焦慮,通常焦慮的層次可分三方面:
(一)心理上感到緊張、恐懼或驚慌。
(二)身體上會伴有頭痛、腰酸背痛、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胸悶、盜汗、口乾舌燥、食慾改變、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頻尿及月經不順等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的症狀。
(三)行為方面表現失眠、坐立不安、注意力與記憶力減退、脾氣暴躁及睡眠障礙。
儘管症狀繁多,但通常都缺乏任何可證實的器官病變,病人再三要求檢查,四處看醫生彷彿逛百貨公司般,痛苦終生無以言喻,終於開始追尋一般醫藥裡的「神經衰弱」秘方了。
5. 在大家對「精神官能症」有了一個概念後,如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常」呢?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極度的恐懼、憂鬱、重複的出現惱人的意念或強迫性的動作以及過分擔心自己是否患重病等,而其程度已經嚴重到會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時,這個人就是患了所謂的「精神官能症」。一般而言,當我們遇到重大壓力時,多少會出現一些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像大考前夕,很多考生會因為緊張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或唸不下書等,這些都可算是正常的反應;不過若是因為緊張而引起嚴重的頭痛、失眠、胃痛、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使得準備考試的效率大打折扣時,這位考生可能便是焦慮的程度過高,而達到「精神官能症」的程度了。又如一般人在遭遇失敗時都會有一陣子變得情緒低落,自尊心受打擊,覺得一無是處,未來一片灰暗,不過隨著時間的沖淡,感傷會逐漸減少,信心慢慢恢復,重新再接受生活的挑戰,但是有些人受打擊後,持續自怨自艾,從此一蹶不振,久久無法恢復,若是到達這種程度,就屬於「精神官能症」了。
6. 其實個人面臨某些內在、外在的壓力、刺激或挫折也不見得是件不好的事了,因「危機」其實同時包含了「危險」或」「機會」;如果個人能動用更多的能力、方法來維持心理平衡狀態,則必能學習到新的適應技巧,使個人性格更加成熟;反之則可能因退後或過度使用防衛機轉而造成各種適應的障礙或各種精神官能症的症狀。
7. 不少學者專家認為精神官能是一種「文明病」,隨著社會的工業化,人口向都市集中,大家庭制度轉成小家庭,生活步調加快,學業和事業壓力增加,人際社會適應逐漸複雜化,使得罹患該症的人口也遞增,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民國37~38年時,每千人口中只有1.2人罹患此病,到了民國50~52年每4人口中有7.8人罹患此病,增加了六倍(在這兩次調查中只計算病情較嚴重的病人),而在民國72~73年間使用較普遍的診斷標準再度調查時,更發現台灣地區人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曾患或目前正有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而在一般成年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五的人為此病所苦,這個比例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甚多,對於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更重要的是,精神官能症患者都會呈現或多或少的身體症狀,尤其是東方人傾向於用身體不適來表達情緒困擾,而一般民眾都誤以為精神科醫師只診治那些「發瘋」的病人,而裏足不前、延誤治療。以台大門診74年度資料來說,73%患者以身體症狀為主要訴苦,只有17%是因情緒困擾來診,來診個案,43%已發病二年以上,發病三個月內就診精神科者只有18%左右,臨床上我們常見到許多患者由於認識不夠而引起過度擔心,或者因治療不當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見,鼓勵此類病人就診,社會、醫師及大眾傳播教育都很重要。
8.個性因素方面,最常見的精神官能病性格有下列幾種;主要來自於兒童時其父母親的養育、各種慾望不滿足的狀況及心理上的矛盾等交錯而成的經驗:
(一)神經質:個性敏感、急性子、壞脾氣、操心過度、易對小事表現緊張兮兮,並且它的緊張也持續得比較久,因此較易疲勞。這種人對生活起居、食物、健康狀況特別注意,稍微不對勁就擔心得要命。
(二)強迫性性格:頑固而缺乏彈性、執著好強、要求完美、過度負責、今日是今日畢,往往給自己訂極高的目標。
(三)依賴性格:不成熟、缺乏自信、易受影響、無法自我肯定,常是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造成的。
(四)自我炫耀型性格:利用各種表現及行為來強調自己的價值,有強烈引人注意的慾望,極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而且有虛榮心,心理上卻極度缺乏安全感。在精神官能症的病因還是多元性,基本上這種病人具有特殊的身質(譬如較敏感的第六感神經系反應)與特殊性格傾向,再加上面臨特殊的心理社會壓力(譬如失業、離婚、家人死亡、重病等),而引發岀內心的心理衝突,導致焦慮的發生。
9. 如前所述,焦慮病人所表現的主要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且可能涵蓋心臟血管、腸胃、生殖泌尿、肌肉神經、呼吸等系統,故完整的治療需要多管齊下,同時注意身體、心理和社會各層面的配合,包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夫婦與團體等)、行為治療與生理迴饋治療等。治療者根據症狀、病程及患者的生活情況來判斷:
(一)過去適應能力若很好,而且環境壓力太大所導致嚴重症狀,不一定需要治療。
(二)嚴重到來看病的患者,大多需要大量藥物,以求快速降低心理或身體不適症狀。
(三)正統的精神治療除藥物外,還需要協助病人解決或面對心理衝突與社會壓力以加強療效並預防復發。
(四)「面談性心理治療」,依治療深度與技巧不同分為「支持性」和「領悟性」治療,目的在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幫助了解病因,包括心理衝突的成因及社會心理壓力的關係,進而改變病人的行為或增進病人應付壓力的能力。
(五)「行為治療」,主要在於應用學習原理來清除病人不適當的焦慮或行為,增進社交能力(自我肯定訓練);或教病人如何學習放鬆自己;或矯正病人不合理的認知以改善症狀(認知療法)。
(六)「生理迴饋治療」,即指應用某些儀器,藉著視聽訊號,將病人因焦慮所引發的一些身體功能變化,如皮膚溫度、心跳、血壓、肌肉電位等迴饋給病人感受到,則病人經「嘗試與錯誤」而學會控制這些身體變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