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回饋治療 - 衛教園地
隨著工商業社會的急劇變遷,現代人感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因壓力伴隨而來的身體疾患如頭痛、潰瘍、氣喘、心絞痛等,也愈來愈多。透過生理回饋治療,可有效醫治這些和壓力有關的疾病。
生理回饋是一種行為治療,由醫師或心理師,透過教育和訓練個案,來做自我調適,透過它可幫忙患者學習,進而修飾其自律神經的反應模式。
在臨床應用上,它並非單獨使用,而應是治療計劃中的一部份。生理回饋可包括行為和生理疾患隻評估和治療,它還應和「認知治療」、「社交技巧訓練」及「逐步放鬆訓練」並行,故施行時應熟悉其他行為治療技巧。
人體內自發的生理回饋系統,常會因疾病而失效,而以儀器輔助之生理回饋治療,可幫助病患的生理回饋系統再次恢復正常機制。
施行步驟包含生理反應之覺察和放大,並將其轉化為視聽訊號,同步回饋給患者,使其了解壓力可將生理覺醒度增強,且成為條件反射,也因而可能引發或加重某些身體疾患,或使其治療難有進展。
因此,「生理回饋」曾被成功地應用在許多和壓力有關的疾病上,利用它可評估壓力和預防一些不恰當的生理覺醒。
較常被運用於生理回饋的生理現象包括:肌肉之收縮和放鬆、末梢血管運動反應或血流量、血壓、心跳、膚電反應、腦細胞的電化學活動力等。其他還有胃液酸鹼度、擴約肌張力、腸蠕動、呼吸、性亢奮感和血液酒精濃度等。
透過生理回饋治療,可以幫忙的症狀有:焦慮症、過度換氣症候群、氣喘、緊張性頭痛,心絞痛、心律不整、大腸激躁症候群、皮膚炎等心身症和糖尿病、經痛、大小便失禁、高血壓、性功能障礙、失眠、背痛、癲癇、口吃、耳鳴、偏頭痛等。
採用此種治療法,初期每週治療約兩次,每次三十分鐘左右,回家還有功課要做,但是往往病人因偷懶而不做功課,而增加治療的困難。因此,病人一定要能充分合作,而醫師一定要與病人建立良好醫病關係,才能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