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症 - 衛教園地
壹、憂鬱是什麼?
憂鬱簡單的說就是不快樂啦!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想開一點不就得了?哈!這就對了!沒來由地就是快樂不起來,或者遭遇痛苦的事情一般人早該看開了,自己卻仍是悲傷滿懷,滿腦子悲觀的想法,更有甚者,身體病痛加劇,更慘的的是,許多檢查醫師都說正常,但就是全身難過,最後還被親友當作無病呻吟,真是有苦難言,令人氣不過!尤其,憂鬱常令人工作不起勁、沒效率,常需請假休息或看病,生活步調逐漸脫序,人生更加無望,又沒人瞭解,痛苦難耐時,不免心生一走了之的念頭!但是…..想到….又覺不捨、也不忍!真是苦啊!
貳、有多少人同病相憐?
一九九一年成大家醫科在北門鄉以憂鬱問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發現有16~19.4%的人達到明顯的憂鬱狀態,2001年成大及高醫精神科聯合探訪高雄市、阿蓮鄉、南化鎮共1,500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發現:過去一個月期間有5.9%得到重度憂鬱症,另外有15.3%得到較輕型的憂鬱性精神官能症。以上顯示社區中平均約五個老人中就有一位可能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但在住院病人或療養機構中,則至少每三人中就有一位罹患憂鬱症。因此,憂鬱患者極為常見,但因通常被視為苦海人生的常態,且其症狀:頭暈痛、失眠、胸悶、倦怠、吃不下等,也常被當作感冒不癒或身體微恙,因此,只有約十分之一的人會正確求治。
參、老人會比較容易得到憂鬱症嗎?
英美經濟學者Oswald及Blanchflower研究發現世界各國人民一生的生活滿意度呈現U字型分佈,在四十幾歲時是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期,因此,隨著年齡老化,只要身體健康,並不會更不快樂。但是,為何人們常會有老年人多憂鬱的刻板印象?主要與老化及老來多病有關,因為(一)老化現象:例如:頭髮變白、稀疏,皮膚皺紋增加,牙齒脫落(導致顏面架構改變),駝背,步態遲緩等,都可能令人加深不快樂的聯想。(二)疾病的症狀與憂鬱相似:例如:巴金森氏症出現僵硬面無表情,行動遲緩;心肺疾病導致疲倦無力,食慾不振;癌症引起廣泛性疼痛;重聽導致社交互動障礙,人際退縮等,都會讓人覺得病患是憂鬱的。(三)疾病真的會併發憂鬱:例如:中風、前額葉受損,阿滋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疼痛等,常常會併發憂鬱症。(四)治療藥物誘發憂鬱:例如:類固醇,干擾素,治肺結核的藥Isoniazid等,都是常被文獻報告與憂鬱發生有關的藥物。
肆、憂鬱只是心理問題,只要能想開一點就好了嗎?
一般人遇到考試失敗、失戀、配偶外遇、債務、親人去世等都會哀傷,這類的鬱卒,人類通常可以自我調適,隨著時間可以逐漸想開了。但憂鬱症患者就可能一直卡在那些不幸裡出不來。更有甚者,有些人並沒有什麼生活壓力,卻悶悶不樂,或百病叢生似的,生活一直頹廢不振,無法想得開。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功能明顯異常或低落,通常可以用「腦神經衰弱」來理解,因此,常常無法自己掙脫陰霾,最嚴重者,造成生活效能降低,人際及婚姻關係困難,請假、失業、酗酒或濫用藥物、或自殺等問題接踵而來,尋求相關的協助是有必要的。
伍、什麼時候要尋求協助?
憂鬱症既是腦神經衰弱,而不僅是遭遇不幸或個性脆弱,是可以治療的疾病。若已經知道罹患了憂鬱症,尋求專業心理諮商或精神醫療協助是不用不好意思的,不會被當作無病呻吟的。但最折磨人的是:憂鬱症常以變貌的方式來襲!
通常是出現各式各樣的身體症狀,例如:頭痛、胸悶、心悸、胃腸障礙、腰背痛、失眠等等,但是就醫檢查又查不出具體病因,被搞得心情更加不好,因此,鬱卒被當作是病痛的結果而被忽略、隱忍。所以,當一個人的病痛找不出原因,或鬱卒心情與已知的因素不相稱時,不妨也去檢查一下是否得了憂鬱症?
陸、如何幫助自己走出憂鬱的陰影?
通常醫院精神科主要提供各類的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至於自己可以做的包括: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運動,進一步獲取憂鬱症相關的資訊,常與聊得來的親友、子孫見面聊天或通電話,參加喜歡的娛樂活動,增進人際關係,發現值得感謝或令人讚美的事!即使心情不好,也要立志做一件有意義而甘願的事!